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

法律系學生筆記分享(中)


 緊接著,我們訪問到法學組二年級的陳洵美學姊。


 Q:可以請學姊分享一下上課做筆記是如何構思的嗎?
 A:筆記這種東西,我自己的態度是:老師講什麼我就把它全部抄下來,不太會去特別構思要寫怎樣的內容。我會希望盡量把老師所有講過的話全部寫下來。
 這好像不太可能啦,有人說我的筆記會有一種逐字稿式的感覺,就是因為我記性不太好,平常也不太看教科書,所以老師上課講什麼就是我考試時拿來複習的標準,所以會寫整句式、看起來雜七雜八的東西比較多,然後之後再做整理。

Q:所以都是課堂之後會再做一次整理?

 A:如果有時間的話會做整理。我會有兩種做法,第一種作法是聽錄音帶,然後把我上課漏抄的部分再補回去。另外一種是,考前我會做一次整理,就是準備一張A4紙,把一個章或一個節的東西用很簡要的方式寫下來。


 Q:那請問學姊的筆記都是考前複習用,還是每堂課後重新看一次?

 A:之前比較有空閒的時候,我下課之後會再看,不過通常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。常常我是考前才會去唸書、去看筆記。


 Q:那學姊會把上課抄的筆記和自己讀書的心得,或是書上的文字彙整在一起嗎?

 A:我之前有嘗試過。大一上民總的時候,我會嘗試把書上的一些東西用鉛筆或其他方式附註回去。可是,我後來其實不太看教科書,而且通常教科書是考前一兩天看。因為那時情況非常急迫,根本就來不及整理,所以我不太會把教科書的東西跟筆記整理在一起。不過,這一切並不是因為我想要這麼做,而是因為我沒有時間。


 Q:那請問學姊做民法的筆記和做刑法、公法的筆記最大的差別是?

 A:我覺得民法筆記有非常多種作法,會和上課老師的風格有很大的關係,比如說像陳忠五老師會有很明顯的體系表,所以必須按著體系表來做筆記。如果沒有這張表在這邊的話,你會不知道他在講什麼,所以上忠五老師的課的時候,需要把不同發生原因開一個大標題,照體系很完整的寫下來。

 像行政法的話,我上的是林明昕老師的課,他也會有很明顯的大綱,可是就沒有體系表,會顯得比較零散,所以雖然這長得很像體系表,其實只是分點分項而已。刑法的話,刑總和刑分又差距很大。像是刑總會講很多原則,它是一塊一塊的,然後刑分就是一條一條的,也不會跟民法一樣會有很明顯的體系表或樹支圖的概念。

 整體而言,民法就是從最大的框架慢慢進入分枝、一個小塊小塊的框架,然後行政法跟刑法就是一塊一塊的這種感覺。


 Q:筆的顏色是輔助的工具嗎?可否稍微講解一下不同顏色代表的意思?

 A:通常有整理過的話,黑色是最主要的大標題或是內容,然後藍色和綠色就是比較細的說明,像是附註。藍色跟綠色不一定會有差別,有時候是看心情寫。也許藍筆沒水就拿綠筆,或是一整片都是藍筆的時候覺得不好看,就會拿綠筆做加註。若是紅筆的話,就是非常重要的東西,好比說什麼時候期中考,或著這裡是個很大的重點;橘筆會拿來做圖說或是寫一些比較重要的東西。


 Q:請問記號是事前就想好要怎麼做嗎?

 A:我嘗試過很多不同的記號,現在變成一個固定的模式,比如說:大三角形就是大標題、小圓圈就是一條一條,1234的話就是老師上課很明顯地講分點,然後米字號就是加註或是案例延伸。有些時候會框起來就表示是案例,尤其是民法,老師上課常常講判決字號,我就會把它特別標起來,這樣以後才找得到在哪裡。然後寫一個簡稱圈起來就表示是老師上課講的學說或是他的看法。


 Q:請問做筆記對學姊有哪些個人的幫助?

 A:我自己覺得寫東西是一個記憶的過程,很多東西聽過去可能沒什麼印象,但如果自己寫過一遍就比較能刻印在腦海中。因為人的手如果在寫字或打字會有一個身體記憶,然後我覺得這種記憶對於記誦法條或是複雜的東西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
 然後另外一個幫助就是因為我不看教科書,所以我的筆記就是幫助我複習的工具。上課作筆記這件事情其實就是幫助我寫一份自己看得懂的東西,然後考前可以去回想老師上課時候說了什麼、回想它整個學說的脈絡過程是什麼。

 我覺得筆記這東西應該是你自己看得懂,然後可以用以幫助你複習的東西,我比較抱持這樣的態度。


 Q:請問學姊比較習慣手寫還是打字作筆記?

 A:我有嘗試過用電腦做筆記,但覺得不太好用,一來是筆電抱來抱去很重,每天要抱來上學;二來是我還是覺得寫字比較有記憶的功能,打字一打完就忘記了。所以我還是比較偏向手寫,雖然手寫可能比較慢、或是導致我後來必須再聽一次錄音檔把它重整起來,但像民法的話,畫案例圖還是手寫比較好畫,筆電我不知道怎麼畫。

 然後另外我覺得作筆記還有另外一個好處,雖然有點投機,但要做筆記的話上課就必須要非常專心。我自己從小到大認為,上課專心會比回家複習更加重要,除非有些老師比較重視上課討論,你可能就比較不能從他那邊獲得知識。可是大部分法律系老師上課都是講授課程內容,所以其實上課講的東西就是重點。我覺得強迫自己上課專心也是一個學習的方法,這樣上課就不會一直想睡覺或是一直想滑手機。


 Q:請問一年級和現在的筆記有什麼差異嗎?

 A:我一上會在筆記紙旁邊畫一條線,只寫左半邊,右半邊就是加註或是我上課時候想到的問題、或是事後再補充上去的東西。可是我後來發現這樣很浪費紙,而且自己上課的習慣導致抄都來不及了,根本沒有時間去想別的東西。我後來就覺得這樣很麻煩,又會讓紙的空間變小,或是讓我一句話寫不完就換行,我對排版有點機車,所以我後來就放棄這樣的作法。

 然後,一上有修陳聰富老師的民總,我會把筆記做在上課發的講義上面,不會另外再做一張筆記。不過,到一下後半段就跟現在的筆記很像了,所以其實沒有太大的改變。後來比較多的改變應該是字體或是格式,比如一開始符號也沒有那麼多,會慢慢開始想怎麼樣寫比較看得懂、或是怎麼樣記才能記到比較多重點。


 Q:筆記做在講義上還是另外做一張比較好?

 A:其實我很討厭抄在講義上面,但有些老師上課非常依賴他的講義,我必須在講義上面畫線,但我覺得抄在講義上面會被迫跟著講義的脈絡走,沒有辦法自己思考整篇東西怎麼去安排。而且,抄在講義上的話就必須要找空間寫,不一定可以寫在你想寫的地方,這樣就會變得很亂,還要去想我到底把筆記抄在哪裡。

 一整篇的話比較有脈絡,跟上課的順序一模一樣,比較能夠回想上課講的。在講義上加註或畫線的話會很難複習,我很想把它們全部整理成一張,但這真的很難做到。

 我覺得這是我個人做筆記的偏執,每個人有他自己做筆記的方法。


 Q:學姐覺得自己做筆記的方式有甚麼缺點嗎?

 A:我上課通常是用聽寫的方式,就是老師上課講,然後我看著我的紙一直抄。所以除非他跟我們說法條拿出來,不然我大部分時候是他念什麼我抄什麼。我常常太拘泥於抄寫,沒有把法條拿出來翻。

 而且,有時候老師上課帶著大家思考問題,但我還在默默地抄筆記、沒辦法跟著一起想,只能回家的時候自己再回想。這就是要求一個量很豐富的筆記的缺點,不論是逐字抄或是打逐字稿都一樣,沒辦法有很充裕的時間同時做抄寫和思考。我一直很努力嘗試要做到,但真的很困難。


 Q:可以分享一下做通識筆記的方法嗎?

 A:通識的話,跟你上到哪一門課有很大的關聯。如果是超雷的通識,我根本不想抄筆記,只想上課滑手機或做自己的事,反正大家都沒有抄筆記所以沒差。超好的通識,像我有上日本近代歷史人物,老師上課有投影片,也會有清楚的講解和補充,我自己覺得有投影片的話,要把投影片做摘要抄下來,而不是只在投影片上畫線。另外一門是考古美術看早期中國,我覺得老師上的很好,我會把投影片上的圖對照著我的筆記做整理。

 有很多人看待通識的方式是,投影片是投影片、自己的筆記是自己的筆記,或是喜歡把東西抄在投影片上面、把投影片看成是考前拿來畫線複習的東西,可是我覺得有機會的話還是要多做整理。

 像日本近代歷史人物的話,上課投影片很多字,我會重新整理一次,甚至自己會去查資料。因為通識課程是我們不理解的範圍,例如像這種歷史的課,如果遇到某個歷史事件,我會上維基百科查一下過程,然後抄進筆記裡面。


 Q:可否給學弟妹一些做筆記的建議呢?

 A:雖然我自己也會看一下別人的筆記,看看自己的筆記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地方,但我覺得筆記是自己要看得懂的,很難依照別人的模式去做筆記。我做到後來發現,其實用自己最習慣的模式做筆記是最看得懂的。

 如果真的對於自己的筆記非常不滿、看不太懂自己抄的、或是抄了跟沒抄一樣,那我會建議可以多抄一點,上課盡量筆動的勤一點。當然這方法也不一定適合每個人,但真的要說建議的話就是,去整理該整理的東西,不要只是畫過線就算了,希望大家可以多寫一點。

 更多筆記內容分享





 接下來,我們採訪了財法組一年級的曾莉晴同學。

 Q:請問你習慣如何做筆記?

 A:老師的書很多時候會有他的見解,看完他的見解,我會印下相反見解的文獻,並把相反見解的論點寫在旁邊。如果我覺得書上寫的不夠清楚,我會用我的話自己解釋一遍並寫下來。



我的原則是會的就不寫了,所以我上課的時候老師說甚麼我就很快地都寫下來,回去再看一遍畫個樹狀圖幫助理解,不會再抄一次筆記。

我比較喜歡做補充,而且我會邊讀,邊寫下很多問題(我覺得是受憲法上課方式的影響),會的我會自己回答,但如果後來發現自己不對,問過助教以後,我會把答案補上去。我覺得與其花時間重抄筆記,不如多發現並解答問題。

更多筆記內容分享




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