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1日 星期二

寶藏巖─看不見的村落


 
 喧騰繁華的公館街衖間,一座指標靜靜地佇立在街道旁。在臺大已度過將近一年的時間,身處公館地區的你我,可曾注意過距離我們最近,卻也是最疏遠的寶藏巖聚落呢?在陽光與微風回到校園的四月,請跟著執秘部採訪小組,一同拜訪這「看不見的聚落」。
 

 由舟山路口向熱鬧的汀州路走去,寶藏巖的入口隱藏在福和橋頭的停車場裡。青鬱的植栽、蜿蜒的柏油路,帶領我們順著坡道往下、往前,隨著姑婆芋與咸豐草繞過山壁——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」,一幅彩繪地圖在橋下迎接我們:美麗豐富的寶藏巖。
  早在新店溪尚能航行的年代便已有人居住,而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,遷入大量老兵及其眷屬,隘門、石獅、已列為古蹟的寶藏巖寺,以及河道旁錯落的山城是我們對寶藏巖的第一印象。



 目前居住在國際藝術村寶藏巖的有居民與藝術家。在蜿蜒的巷弄之中,我們遇見許多有特色的藝術空間與裝置藝術。寶藏巖也會不定期的舉辦活動。然而,除了充滿藝術氣息之外,寶藏巖更是當地居民好幾代的家,溫柔地收藏著他們無數的記憶以及情感。
紀錄片:《看不見的村落》
 沿著寶藏巖幽徑蜿蜒的小巷前進,「創藝小廳」就在坡道上去右手邊的地方,靜靜的播映名為《看不見的村落》的紀錄片。真實拍攝寶藏巖美麗的風景、以及紀錄居民的訪談。

http://youtu.be/zJ_fnH63ILo

 
 寶藏巖從最早由六戶居民組成,蓬勃發展至有兩百戶居民,然而現今卻只剩約二十戶人家。寶藏巖的居民有一些是在1949年左右跟隨國民黨從中國大陸來台的軍人,更有許多從南部搬遷至北部的居民。在2004年,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,認定寶藏巖歷史聚落為「歷史建築」。隨著攝影鏡頭,我們傾聽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,退休的榮民爺爺述說自己當初是如何在退潮時,從河裡搬起石頭,親自砌起自己的房屋。而這樣的回憶是寶藏巖的居民們的共同記憶。直到現在,仔細觀察建築物的外牆,我們還看得見又大又圓滑的石頭。


 螢幕裡雲影波瀾燦爛,已經搬離寶藏巖的原住戶李小姐對著沈寂安靜的街道,細細回憶起在寶藏巖成長的點滴。勤儉的居民們縱使生活困頓,仍舊喜歡以植栽圈起自己的家園:芒果樹與尤加利樹,便分別為李小姐的父母所栽。母親早逝的她,總認為「一定是有這棵媽媽樹在守護著我們」;政府拆遷部分房屋,李小姐一家人被迫離開家園時,惟有爸爸樹是她最掛心不下的。縱然因為蟲害而最終必須鋸除,但是他們仍把樹根留下——我們才恍然大悟,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居民的記憶,標示牌的名字裏鑲嵌著那些看不見的時光碎片。

 另外一位居民說,他永遠不會想要搬離寶藏巖。他是爺爺一手帶大,在這裡成長的。他強調了好幾次,自己永遠都不會想要離開。紀錄片溫柔的訴說寶藏巖的故事。結尾,我們回到了片頭的那棵大樹,而背景是燦爛的陽光。 
 寶藏巖是一個看不見的村落,她承載了好多回憶、是居民們心中永遠的家。她不存在,因為當你靜下心來,用心感覺她的無聲,你才可以聽見她悄悄的向你傾訴無盡美麗的景致,還有人們迭代流轉的故事。片長雖然不長,但攝影機的鏡頭捕捉居民們的回憶,以及眼中最真摯的情感,卻讓人對寶藏巖的全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,也能夠體會那份被長久守護著的溫暖。

Attic閣樓
 「閣樓」是間倚藏在寶藏巖內部的棲身處,一踏進閣樓,就像是踏進了一個可以供旅人休息的小客廳,既舒適又溫馨。最先吸引我們的是房間中央的一個大木櫃。打開它的每個抽屜,不同的聲音流洩而出,讓人感到驚喜。大木櫃的旁邊,則是有一個非常新奇的裝置藝術:利用投影機在牆上投影出跳舞的影子小人。除此之外,「閣樓」的大門旁邊放置了一個書櫃,裡面擺滿介紹寶藏巖散步路徑的小書,也有許多小說等等供人閱讀。接著往閣樓的內部走,會驚訝的發現,原來從外表看起來空間不大的閣樓裡,竟然有一個可以容納10人的通舖房間,其中包括獨立的衛浴間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再往內探尋,角落裡有一座樓梯通往上層樓。你們往上,發現除了舒適的房間之外,從這裡可以將周遭美麗的風景盡收眼底。我們接著從一座樓梯通往下面的平台。這裡有的是更多的房間,每一間裡面都有摺疊好的棉被,非常獨立與舒適。詢問過服務台的小姐,她說Attic閣樓最快即將在今年六、七月時開放房間給訪客居住。這樣一來,從遠地而來拜訪寶藏巖的朋友們就可以在這裡過夜,不用另外尋找落腳處了。又多了一個可以帶外地朋友遊玩的好去處呢。  


植物語彙金工概念屋坊
 在最底下的巷弄右轉,在往郵政代辦處的小徑向上爬坡,這時候別忘了往右手邊看一眼,就會遇見一間靜謐又神奇的小店。雖然無法放上照片與大家分享店裡的樣子,但也惟有親自拜訪她,才可以體會她所散發出的寧靜與美好的感覺。

 植物語彙金工概念屋坊,是一個結合了植物的元素以及藝術的小店。老師精巧的手工,賦予了每一件藝術創作(例如項鍊與手環)獨一無二的生命。這間店販賣藝術品、明信片、植物種子等等商品,並且提供寫完明信片便可以馬上郵寄的貼心服務。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,卻是那個將人與人牽連在一起的緣分─時間膠囊。

 時間膠囊的外表像一顆感冒膠囊,但塑膠的內裡卻被一紙留言填滿。幾個銅板,就能把內心深處的話語,藏在時間找不到的地方,把它交給自己所想的那個人。
 或者,你也可以選擇在店裡留言給陌生人,一如之前來到這裡的許多人曾經做過的那樣。寫好留言,將色紙塞入膠囊內,再把它密封好。先是從鐵盒裡撿起一顆某位陌生人留下的訊息,再放下字跡仍然留有溫度的那顆在盒內。「嗨~茫茫人海中的相遇有很多種,我們很特別地以手心熾熱的文字相遇~祝福我們都能以熾熱的心遇到一個真摯的人。」在冷冷的雨中閱讀傳達著溫柔祝福的文字,感動得久久說不出話來,只能讓感謝化為祝福,祝福這位未曾謀面的有緣人。

 
 在回程的路上,寶藏巖不會最後帶給我們一個驚喜。我們偶然踏進一處糕餅進駐點,遇上了檸檬塔與甜餅乾的烘培師傅。茶韻、奶油韻、金桔韻,餅乾老闆打開了一個個塑膠圓筒,真心與我們分享她做餅乾的堅持,當然還有這些堅持所轉化而成的美味。不同的香氣迴盪於低矮的樓房內,洋溢著幸福。我們在驟雨的傍晚,帶著味蕾的甜,以及心中的溫暖,離開寶藏巖。

後記:傳承與共存
 歷經戰亂、政權交迭、人口流動、政府拆遷,今日的寶藏巖交錯著不同世代的記憶碎片。雖然在藝術家進駐後逐步轉型成國際藝術村,然而住民與訪客的磨合、生活場域成為公共空間的調適,以及被拆除的行水區住宅搬遷後的再植根——居民與藝術家之間如何交流、接納、共生共榮,而訪客又可以與他們激盪出什麼燦爛的火花,也是寶藏巖獨特迷人的課題之一。

寶藏巖Treasure Hill
 
 
開放時間:週二至週日11:00 – 22:00
 
 
地址:臺北市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
 
 
網站http://www.artistvillage.org/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