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

學長姐輔系、雙主修經驗分享(中)

法學二 韓昌軒學長 雙主修社會學系

(以下執秘部簡稱Q,韓昌軒學長簡稱A。)

Q:請問學長為什麼想要雙主修社會學系?

A:那時候社會學系考試比較容易,而且我對它的內容比較有興趣,其實那時候我在考慮社會和哲學,但因為聽說哲學系的師資沒有太好,所以我就選擇社會學系。


Q:雙主修社會學系是否帶給學長不同的思考和觀點?

A:我覺得影響蠻多的。社會學提供我們一種想像,問題不是個人的、而是整個社會都有責任,有一句話叫:把個人的煩惱和社會的公共議題連在一起。以犯罪來舉例,刑法不會去考慮一個人為什麼要去犯罪,而是犯罪之後的有無罪和刑度,但某個程度上我們可以把社會學的思考納入罪責層次考量。

一個人犯罪有可能是他天生就很壞,但如果我們不接受這種理由,我們要怎麼去解釋犯罪?我們要去看他生存的社會,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在真空中生活,而是生存於一個社會、活在一個脈絡之下,各種不同的作用力圍繞著他,就像物理中不同方向的力會影響物品的移動,不同的是:人可以決定自己要往哪個方向。但,我覺得人類很脆弱,不見得真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,更何況,人真的有自己的意思嗎?這是另外一個問題。

就像為什麼要念法律系?認為法律系很好不太可能是自己想出來的,可能是爸媽或社會附加給我們的價值觀,所以,我們其實很難在某個情況底下,出於自己純粹的自由意志來決定某個行為,按照這個觀點,到最後很難有人會有責任。

當然,這個觀點並不被容許,但這就是一個思考點,不同於從個人主義出發,完全按照社會結構來討論,社會學不能只看到個人,而是看到個人參與其中的這個社會。社會影響個人,使人身不由己、或是有意識卻無法完全擺脫束縛,我們不能完全的認為一個人需要完全為他的行為負責。

同時,我也順帶回答,社會學帶給我不同於法律系其他同學的想法。我覺得看到結構是很重要的一點,如果看不到結構,就看不到一個人的渺小和脆弱,因為每個人在面對結構的時候都是無力的。就像勞工都希望可以多拿點薪資,但和雇主要求的結果可能就是被解雇,所以才需要團結。我覺得,渺小個人要對抗體制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團結。


Q:學長覺得這個學科可以跟本科系做甚麼樣具體的結合?

A:我其實不知道耶,我又不是教授。像刑法的話,我們會以社會學觀點來討論罪責的期待可能性或違法性意識,好比原住民生活在怎樣的社會生活下?會不會有違法性意識?每個不同的社會有沒有相同的違法性意識?這裡就可以被批判,為什麼原住民要和我們有一樣的違法性意識?原住民也許覺得拿槍打獵天經地義,不像我們認為持有槍枝危險而違法。

所謂的期待可能性是:我知道這樣是不對的,但我不能控制自己不去做。當然,這是最後階段的問題,也就是為什麼自己知道不能控制,卻仍必須減輕刑度?這裡我就認為,他必須要到一個真的無法控制的點。像最近的學運,就可以討論違法性意識:知不知道不論在刑事、民事還是行政,做某件事情在法律上的評價是不對的?在刑法上的討論,為什麼要覺得和去立法院偷東西有不同的評價?在這種情況下,他們能不能夠被期待不去做抗議的行為?

再來,像我們的民法是一部資產階級的民法,現在因為大家都有財產,所以無所謂,但19世紀有許多的無產階級,這部民法就不在規範當中。其實,法律可以從社會結構去看,到底公平正義是哪個階級的公平正義?財產權不能動、財產是個人的,是資產階級的共同正義;當我們是無產階級,不拿別人的財產就可能餓死,只能被迫當領薪水的奴隸。所以,我們必須要去問是誰的公平正義?

Q:聽說社會學是一門尋找問題,而不是解答問題的學科?

A:我覺得很多學科都是這樣,問問題會比回答問題簡單的多,但必須問正確的問題。通常我們問的問題會很大,像人為什麼活著?這個問題問了幾千年,每個人都有不同答案。可是,這不代表沒有人試圖給出答案,人類最優秀的思想家都曾經回答這個問題,只是因為大部分的人沒有讀過,就會認為無解。

當然,那些人的回答不一定是最好的答案,但值得我們去理解他們怎麼如何思考問題。又好比,現代科學的問題都非常大,需要切割成很多小部分,人為什麼要活著?什麼是人?什麼又是活著?一個一個慢慢來,不同的領域對同樣的問題,會有不同的回答。

我覺得有些問題太難被回答,但不代表沒有人回答過,哲學是最有這種特色的學科,而社會學就是從哲學裡長出來的。一個真正好的學問,不見得會有一般的答案,必定會保有爭論的空間,但這不表示沒有答案。像法律上評斷一個人有沒有罪,在某個狀況下,法律人百分之百會給出相同的判斷,但某些時候就不是。


Q:學長有另外建議雙或輔哪些科系嗎?

A:我覺得財經或會計跟法律有點像,偏重技藝,像修鞋子一樣。當然,最近法律被高度理論化,但還是比較技術性。像民法的話,除了法理之外,常常重視的是解釋和運用的技術,對我來講就比較沒那麼重要。

當然,每個人對於「重要」有一套標準,以此標準來衡量事情,所以當別人說學這個東西有用的時候,我們就要依標準來判斷。假設我們想像未來社會什麼是有用的、薪水比較高的,那我們現在學的東西就可以排除掉一些「不重要」的;假設像我想更了解這個社會,那就會用不同的標準來衡量。其實,重點是自己想追求些什麼。

現在修財經、會計和法律沒有不好,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,但這不必然和未來的成就有百分之百的關聯。我覺得去修社會學、哲學或其他東西,就是讀書、做人全憑自己作主,因為讀書不可能沒有報酬率,只是多和少的差別而已,讀了書、接觸了很多知識,我們對這個社會的認識一定比沒有接觸的時候來得多。

如果修財經會計,當然提高了未來的可能性,但,我覺得上大學在某個程度上,不只是要在這個社會中變得最優秀。像我認為,如果我想在大學有改變社會的可能性,就必須先理解我想要改變的事情,自己要先有改變和衝突。好比說,通常勞工階級認為,最好的發展就是變成中產階級和資本家,這其實不是錯的,因為受統治者往往會合理化統治者的意識形態。我覺得,這就是認識問題很重要的地方。

Q:可以請學長給我們一些建議嗎?

A:我覺得不要太早決定自己要變成什麼,因為這樣可能限制自己的發展可能性,而且,我覺得其實台灣高中以下的教育,沒有給學生們太多接觸的機會。所以,至少在大一或大二之前,你們可以廣泛的接觸不同的學科,再慢慢思考自己想要變成什麼。

基本上只是從高中考上來,你們根本看不出來自己想要什麼,除非你們有特殊的人生經歷。像我從平凡的高中生考上來,其實不知道各個知識領域裏頭在幹嘛、還有社會現實是什麼。所以,我覺得,你們可以先去探討各個不同領域和學科之間,什麼是你感興趣的、什麼事可以解答你疑惑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